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上海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审批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12:11:17  浏览:841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审批试行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审批试行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1年1月9日发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将本文废止)


第一条 为了在本市广大职工中开发智力、培养人才,促进本市职工中等专业教育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保证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现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单位要积极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或积极支持、组织干部和职工参加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习和培训。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根据各系统、各单位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条件,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第三条 本市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或职工中等专业班,都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工高等学校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或附设职工中等专业班,也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第四条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是从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正式职工中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学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可以组织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业余学习。
第五条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执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或审定的教学计划,或者执行本市市级主管业务部门制定并经市教育局审定的教学计划。
(二)脱产学习的理论教学总时数(包括讲授、实验、课堂练习、课程设计),工科专业不得少于二千七百学时,文科专业不得少于二千四百学时。每周上课不应超过三十学时。学习年限,工科专业不得少于两年半,文科专业不得少于两年。
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的理论教学总时数,工科专业不得少于二千学时,文科专业不得少于一千七百学时。学习年限应视周学时的安排相应延长。
(三)配备热心职工教育事业并能胜任工作的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以及熟悉教学业务的的教务负责人。
(四)配备具有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并能胜任中专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配备,脱产学习的不得少于学员人数的十五分之一;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的不得少于员人数的二十分之一。普通课和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一般应由专职教师担任。
(五)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必要的实验(实习)条件、图书资料。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办学单位按财政部门的规定筹集;各区县、各社会团体等举办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可以按照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规定的统一收费标准收取学费。
(六)招生对象必须是具有初中毕业的实际文化程度,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正式职工。学员所学专业应经所在工作单位同意,并经市级主管业务部门和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择优录取。
(七)保持办学的一定规模,每班学员不应少于三十人,在校学员不应少于六十人。
第六条 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应由办学单位提出申请报告,填写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审批登记表,并附所设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职员工名册。
第七条 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市级主管业务部门审查同意,经市教育局复审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各区县以及所属单位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区或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经市教育局复审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各社会团体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各该团体的市级组织审查并经办学单位所在区或县人民政府同意,由市教育局复审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在本市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审查,经市教育局同意并签署意见后,予以批准。
第八条 凡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情况,由市教育局定期汇总报送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查,并抄送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
第九条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列入本市或国务院业务部门职工教育事业计划后,方可招生。学员毕业,由办学单位发给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统一验印的毕业证书。
第十条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要保持办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学校的撤销、停办须按原审批程序办理撤销、停办手续;改变或增设专业,须由主管部门或区(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经市教育局复审批准,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一条 举办函授、广播、电视等形式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可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1983年3月1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活力的暂行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活力的暂行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大中型国营企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搞活大中型企业,对发展我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大作用。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应主要运用国家和省已给的各项经济政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眼睛向内,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尽快走上良性
循环,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要给企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从外部注入活力。在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推进国营企业技术进步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强大
中型企业活力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的各项措施,特制定本规定。
一、加快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今年内,凡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实行厂长负责制。
要选好厂长。厂长是企业的法人,既受命于国家,对国家负责,又要取信于群众,对群众负责;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政治;既要懂技术、精业务,更要懂经营、会管理。选择厂长,不仅要看学历,更要看开拓精神、实际才干和政治素质。
要支持厂长“组阁”,建立一个开拓型的、敢于启用能人的“专家集团”式的高智能结构群体,和以厂长为首包括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各方面专家在内的决策中心,做到决策准、指挥灵、效率高。
认真搞好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以承包为主的各项经济责任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革内部机构,划小核算单位。有些企业可以把大的车间改为专业化、独立核算的分厂,同时扩大分厂与车间的自主权。
要理顺厂长、党委、工会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厂长的决策指挥作用、党委的保证监督作用和职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党委书记要积极支持厂长行使职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厂长、党委书记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互相协作,密切配
合,共同把企业办好。
上级部门要为加快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创造条件。对厂长的审批任命要快。对厂长“组阁”不要定框框。对机构设置不得强调上下对口。
二、实行目标税利(上交)奖励办法。企业在实行第二步利改税的基础上,可根据企业潜力大小,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商定高于国家上交税利计划的奋斗目标。超过目标的部分,按不同比例给企业以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拨付。企业所得的这部分奖励资金,应主要
用于生产发展和职工集体福利事业。
三、扩大企业生产计划的自主权。属于指令性计划的产品要给企业留有百分之五至十五的余地,使企业有产可超。指令性计划一经下达,任何部门不能层层加码。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要做到产品的调拨量与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之间的综合平衡;如主要原材料和能源在计划分
配上不能保证或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有权提出修改计划,并在报告后一个月内得不到答复时,按指导性计划执行。指令性计划所需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由物资部门戴帽下达,任何部门不得克扣。对那些没有必要物资条件保证的计划任务,由企业自行议价购进主要原材料和燃料的
,经物价部门批准,产品可适当加价。企业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市场需要,超产或转产其他产品。企业必须确保指令性计划,严肃履行经济合同。执行指令性计划造成产品积压由下达计划部门负责。
四、鼓励企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发挥优势、广开财源的原则,在搞好主产品的情况下实行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企业利用富余人员新办第三产业,可比照对新办集体企业的政策,按不同行业分别给以三年内的减免税照顾。对以劳务、服务为主的,其
价格和收费,除物价部门有规定者外,要逐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企业的车队、招待所、俱乐部、食堂、医院、浴池、幼儿园等,都可以向社会开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银行予以立户,工商管理部门予以登记。企业在保证完成正常生产、维修等任务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富余劳动力,
承包企业内部工程或劳务项目,承包费用在承包项目的资金中列支。企业对承包者可以制定适当的工资分配和奖励办法。经有关部门确认有设计、施工能力的企业,允许对外投标承包,在分配、税收方面与其他设计、施工单位一视同仁。
五、推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有权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产品发展方向,制订技术进步规划。各地市、各部门要充分尊重和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自主权。
企业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运用好银行贷款,善于“借钱生财”。对投资数额较多的重大改造项目,省内几家银行可组成财团联合贷款,对一些社会效益较大而企业收益较小的改造项目,可以给一些差别利率、延长还款期等优惠政策。省财政每年拿出三百万元资金发放贴息贷款。同
时,允许地区、部门、企业之间横向借贷和投资;允许企业向职工发行股票,入股者可参加分红。
放宽政策,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创造条件。1、从今年起,固定资产折旧费企业留用百分之七十,原由国家集中的百分之三十,由各地市和省直主管部门自行集中,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2、为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所必需的单台价值在五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试验装置、试制用关
键设备的购置费,允许摊入产品成本(实行此种办法,就不再按销售额提取百分之一的技术开发费)。3、企业全部用自有资金搞的技术改造项目,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查,投产后第一年的新增利润(包括所得税、调节税、承包费)全部留给企业。4、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属于国家鉴定的,
从试销之日起免征产品税、增值税三年,属于部、省确认的,免征产品税、增值税一至二年。5、对列入“七五”计划重点改造的大型骨干企业,从今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地实行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办法,基本折旧率提高百分之一,折旧基金全部留给企业;对资金严重不足的

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在兼顾财政收入的原则下,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适当调高留利水平,或给予减征调节税照顾,但要抄报省财政厅。
六、开拓技术市场,加速技术转移。鼓励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开展多种渠道的技术贸易与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大中城市要积极筹办技术贸易中心,为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个人提供技术交易场所。技术转让费实行市场调节,由双方协商议定,可以一次总
算,可以按收益的一定比例提成,也可以按双方商定的其他方法计算。企业技术转让年收入十万元以内的,免征所得税,全部留给企业;超过十万元的,其超过部分依法征收所得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事业单位技术转让收入,从今年开始,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全部留给单位,用于发展
科研事业。个人的技术转让收入,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加强科学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省市人才开发中心要积极支持人才合理流动。允许企业按有关规定从国外、省外引进人才,各级有关部门应予支持。企业培训技术业务人员的费用,可摊入成本。
七、开辟生产资料市场,搞活物资流通。大中城市要建立物资贸易中心。企业的超计划产品、分成产品、积压产品和超储物资,可以直接到贸易中心,贸易市场挂牌销售,也可以由工厂自己开店销售,价格随行就市。企业不得在价格之外加收费用。对于企业常年需要的大宗、大批量的
物资,在物资部门和主管部门组织下,由供需双方直接签订合同,凡有条件的,可实行定点直供,直接结算。
物资部门要参加市场调节,并会同工商管理和物价部门搞好服务、监督和进行必要的管理。按国家规定,重要生产资料的批发供应业务,除国营商业、供销社、物资供销部门和生产这种产品的单位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
八、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加强横向联系。在平等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下,允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打破所有制界限,组建经济联合体,横向联合经营,可以同时参加几个联合体,可以同省内、省外联合,经过批准也可以同国外联合;有参加联合的权利,也有按协议规定退
出的自由。
鼓励军工与民用企业联合,提倡工工、工农、工商联合,积极支持工业同外贸联合。企业到农村办分厂或搞联合,从投产之日起免税二至三年。组织联合,上级部门只能大力促进,不能包办命令。联合企业向所在地交纳营业税、产品税后实现的利润,按照先分后税的原则分配。横向借
贷部分,可以税前还款。
九、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拟先选择几十个大中型工业企业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并在十个大型商业企业中试行联销,联利、联质计奖计酬办法,试行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实行。企业内部在分配上要拉开档次,使职工收入同企业经营好
坏、个人贡献大小挂起钩来。企业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工资分配形式。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奖励基金,任何部门不得挤占。
扩大主要原材料节约奖范围。根据国家规定,节约的单项奖不限于原规定的十类物资。要把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作为落实企业内部责任制的重要环节。提取节约奖的原则是: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定额低于上年实际,定额先进,并有科学的计量手段和严格的考核办法。节约奖按节约价
值的一定比例提取,计入成本,不列入工资总额。消耗定额和奖金提取比例按国家规定由主管部门按行业制定。
十、给部分大中型企业直接对外经营权。具备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联合体,经过批准可有直接对外经营权。这些企业在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指导下,有权直接对外开展技术引进、合资经营、合作生产、补偿贸易;可以自行进口本企业所需要的设备等;有与外商谈判、签
约的权力。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按照承担出口计划任务收汇任务,自负盈亏的原则,可以自行进口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专用原材料(国家统一经营的,需经有关部门批准),自行组织产品出口,以及提供劳务、技术服务等。经国家批准,也可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和在国外合资办厂。对外业
务可以自行办理,也可委托外贸公司代理。
有直接对外经营权的企业,可以在中国银行开立外汇帐户,可以向中国银行申请贷款。外汇贷款应用外汇归还,经银行同意,也可以用人民币归还。
对承担出口任务的生产企业,根据不同的产品,按规定退还生产环节增值税和产品税。企业有外汇分成权。企业对应得的分成外汇和经济扶助费,有权自主支配,有关部门不得层层截留。
十一、整顿现有公司。行政公司必须按照国务院“扩权十条”的规定把生产经营权全部放给企业,不得截留。同时,按照“公司必须是企业”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对这类公司进行整顿,该转的转,该撤的撤。今后,公司不得再向企业收取管理费;财政不再给公司拨款;物资不再经过
公司拨转,直供到企业;现有行政性公司的财、物、章、权不再生效。企业性公司,也要按照扩权十条的规定,划分内部职责范围,搞好内部分级分权管理。总公司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投资方向和人才培训方面,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要放给所属厂、矿。
十二、坚决煞住对企业进行乱摊派的歪风。除了按照规定向国家纳税外,企业在经济上,不对任何部门承担义务。对已经搞的各种收费和乱摊派的费用,省计经委、审计和财税部门要联合进行一次清理,凡属各部门自行规定的,一律暂停执行;需继续收取的,要经省政府统一审批。要
严肃财经纪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向企业伸手要钱、要物、要人。违反者视同违纪处理。
省政府各部门和各城市,今后都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企业协调、服务方面;同时,也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切实进行检查、监督,保证企业正当利益和国家财产不受侵犯。各有关部门要依照本规定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1985年3月23日

粤港澳流动渔民雇用境内渔工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粤港澳流动渔民雇用境内渔工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促进粤港澳渔业生产的发展,保护水产资源,确保海边防的安全,维护境内渔工和粤港澳流动渔民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有粤港澳流动渔民入户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港澳流动渔民雇用境内渔工工作的领导。
粤港澳流动渔民雇用境内渔工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流渔办)和公安边防部门主要负责,水产、劳动等部门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协助对粤港澳流动渔民雇用境内渔工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 各级流渔办根据粤港澳流动渔民对境内渔工的需求情况和当地沿海渔区富余渔业劳动力情况,做好境内渔工的挑选招雇工作。
第四条 境内渔工是指我省沿海渔区提供给粤港澳流动渔民雇用的具有本省户籍的渔业劳动力。
第五条 受雇的境内渔工不得随船进入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领海,但持有《粤港流动渔船雇用渔工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的,可随船进入指定的香港渔市场作业。
第六条 从事拖虾、参缯作业和在南海区禁渔区线内作业的粤港澳流动渔民,不得雇请境内渔工。
第七条 在南海区禁渔区线外作业的主机功率80千瓦(110匹马力)以上刺钓、围网作业的和主机功率147千瓦(200匹马力)以上拖网作业的粤港澳流动渔船,每船雇请境内渔工不超过5名;主机功率80千瓦(110匹马力)以上的子母式钓鱼作业的粤港澳流动渔船,每
船雇请境内渔工不超过10名。
第八条 申请受雇的境内渔工必须是年满18周岁、具有中深海洋捕捞技术的男性劳动力,并持有户口所在地公安边防派出所(工作站)出具的同意其受雇于粤港澳流动渔民的证明和《出海船民证》或《临时出海船民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
区通行证》。
第九条 粤港澳流动渔民雇请境内渔工,必须办理下列手续:
(一)在入户的渔港向当地流渔办(或其办事处)申请登记,办理审批手续;
(二)与境内渔工签订《雇用合同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境内渔工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和工作守则等;
(三)支付受雇境内渔工的医疗和人身意外伤亡保险费用;
(四)向入户渔港的公安边防部门申办境内渔工的临时户口和领取《粤港澳临时流动渔民证(境内渔工)》或《作业证》。
第十条 雇用审批手续:
(一)境内渔工户口所在地公安边防派出所(工作站)对提出受雇申请的境内渔工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同意受雇于粤港澳流动渔民的书面证明;
(二)粤港澳流动渔民入户市、县的流渔办对境内渔工根据本规定作资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提出同意受雇意见,并送市、县公安边防部门审批;
(三)市、县公安边防部门根据国家户籍、边防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境内渔工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办理临时户口和发给有关证件。其中《作业证》需报经省流渔办审核,由省公安边防部门签发。
第十一条 粤港澳流动渔船返回港澳地区前,必须将雇请的境内渔工送到深圳市的蛇口、盐田、南澳,珠海市的香洲、湾仔、担杆、万山、桂山,惠州市的澳头、港口,汕尾市的汕尾,阳江市的闸坡、东平,台山市的沙堤等其中一个渔港上岸,出海作业时再把上岸的境内渔工接回船上
;但持有《作业证》的,可随船进入指定的香港渔市场。
第十二条 各级流渔办、公安边防部门应加强对持有《作业证》的境内渔工及其雇主的管理和教育。《作业证》的使用、管理按省公安边防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粤港澳流动渔民和境内渔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边防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户籍、边防管理的有关规定,分别对雇主或受雇渔工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情节严重的,并可吊扣其《粤港澳流动渔船户口簿》、《粤港澳临
时流动渔民证(境内渔工)》、《出海船民证》和《临时出海船民证》、《作业证》1—2个月;对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粤港澳流动渔民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私自雇用渔工的;
(二)粤港澳流动渔民将未持有《作业证》的境内渔工带往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领海的;
(三)粤港流动渔民将持有《作业证》的境内渔工带往澳门、台湾地区和外国领海的;
(四)粤港澳流动渔民未经公安边防派出所同意,私自将境内渔工送往规定以外的港口留宿的;
(五)境内渔工随粤港澳流动渔船出海生产时,没有携带《粤港澳临时流动渔民证(境内渔工)》或《作业证》的。
第十四条 境内渔工随受雇的流动渔船违反本办法进入香港、澳门、台湾或其他国家(地区)水域,有关当局将其遣返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雇主承担。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5年6月1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1992年颁布的《粤港澳流动渔民雇用境内渔工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1995年5月22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